生病吃药,天经地义。但您是否想过,一些我们常吃的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给身体里任劳任怨的“净化工厂”——肾脏,带来巨大的甚至可能是不可逆的伤害?这就是药物性肾损伤,一个本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的健康问题。
一、为什么肾脏容易受到药物伤害?
肾脏是身体主要的排泄器官,承担着“清道夫”的重任。
血流量大: 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液,有20%-25%流经肾脏。这意味着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大量、反复地在肾脏中浓缩。
特殊的过滤结构: 肾脏内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精密,如同“筛子”和“回收管道”。药物浓度过高时,可能直接“毒害”这些细胞。
特殊的内部环境: 肾脏髓质区域的药物浓度可以非常高,如同一个“浓缩车间”,这使得肾小管细胞长期浸泡在高浓度药物中,极易受损。
简单说,肾脏因为工作性质,首当其冲地暴露在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面前,成了“高风险岗位”。
二、哪些药物需要特别警惕?
以下是一些公认的、具有潜在肾毒性的常见药物类型,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解热镇痛药(最常被忽视的“杀手”):
代表药物: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
伤肾机制: 长期、大量或联合使用会收缩肾血管,导致肾脏缺血,并可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
高风险场景: 痛经、关节炎、腰腿痛患者长期自行购药服用。
部分抗生素:
代表药物: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部分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
伤肾机制: 直接损伤肾小管。
注意: 这些药物通常在医院由医生严格监控使用,切勿自行购买。
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
代表: 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等。
伤肾机制: 可导致不可逆的“马兜铃酸肾病”,甚至诱发尿路上皮癌。
核心建议: 一定要在正规中医师指导下,于正规医疗机构购买中药,切勿相信民间偏方。
造影剂(对比剂):
在做增强CT或血管造影时使用。
伤肾机制: 可能引发“造影剂肾病”,尤其在本身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脱水的患者中风险高。
其他: 如某些化疗药、抗病毒药等。
三、肾脏受损时,身体会发出哪些警报?
药物性肾损伤的表现各异,轻者可无症状,仅化验异常,重者可致急性肾衰竭。需警惕以下信号:
尿量改变: 尿量突然明显减少或无尿,是最危险的信号之一。
水肿: 眼睑、双腿再次出现浮肿。
乏力、恶心、食欲减退: 毒素蓄积的全身性表现。
尿液检查异常: 出现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
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早期损伤毫无症状,只能通过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血肌酐) 来发现。
四、如何**用药,守护肾脏?
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学会科学地与药物共存。
1、遵医嘱,不自行用药: 这是最核心的原则。不要凭经验自己买药,尤其是止痛药和抗生素。
2、告知医生您的全部病史: 在看病时,务必告诉医生您有无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以及药物过敏史。
3、避免“混搭”用药: 同时看多个科室时,告知医生您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避免肾毒性叠加。
4、用药期间多喝水: 尤其是在服用磺胺类药或使用造影剂前后,充分饮水有助于稀释药物浓度,促进排泄。
5、定期检查: 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潜在肾毒性药物的人群,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是必需的“**监控”。
6、信任正规渠道: 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草药,都应从正规医院和药店获取,坚决对“偏方”、“神药”说不。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可能致病。我们的肾脏在默默为我们解毒排忧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温柔以待。
守护肾脏,从**用药开始:了解风险、遵从专业、保持警惕。 别让治病的药,成了致病的根。
免责声明: 本文旨在普及药品**知识,所列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是**的。所有用药决策必须遵从专业医师或药师的指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