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肾脏结构(如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导致药物性肾损伤(DN)。因其发生隐匿、易被忽视,危害极大。
常见的“伤肾”药物类型: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尤其长期、大剂量或多种联用)。
伤肾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诱发急性间质性肾炎;长期可致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
高危人群: 老年人、脱水者、已有CKD、心衰、肝硬化、合用利尿剂或ACEI/ARB类药物者。
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 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肾小管毒性,剂量相关)。
万古霉素: 大剂量或血药浓度过高时肾毒性增加。
磺胺类: 可能引起结晶堵塞肾小管或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部分头孢菌素(一代为主)。
造影剂: 用于CT增强、血管造影等。
伤肾机制: 造影剂肾病(CIN),可能与直接肾小管毒性、肾血管收缩、氧化应激等有关。
高危人群: 已有CKD(尤其糖尿病肾病)、脱水、高龄、心衰、大剂量使用造影剂者。
质子泵抑制剂(PPIs):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长期大量使用)。
伤肾机制: 可能增加急性间质性肾炎风险,长期使用或与慢性肾病风险轻度升高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某些化疗药物: 如顺铂(肾小管毒性显著)。
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中成药: 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朱砂莲等(曾用于减肥、祛风湿等),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间质性肾炎(马兜铃酸肾病),甚至肾衰竭和尿路上皮癌。务必警惕成分不明的“偏方”、“***秘方”!
其他: 过量维生素D(导致高钙血症损伤肾)、锂盐(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某些抗病毒药等。
如何防范药物性肾损伤?
遵医嘱用药: 不自行购买、长期或超量服用药物,尤其是止痛药和抗生素。
告知医生肾脏情况: 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肾脏病、肾功能不全,以及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草药)。
避免肾毒性药物联用: 如必须使用高风险药物,医生会评估利弊,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肾功能。
造影检查前充分水化: 高危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水化治疗,必要时停用肾毒性药物。
慎用不明成分草药和保健品: 不要轻信“*****”的宣传。
用药期间关注身体信号: 如出现尿量显著减少、水肿、腰痛、皮疹等,及时就医。
核心提示:
药物是双刃剑,用对治病,用错伤肾! 提高对药物肾毒性的认识,在医生/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肾功能(尤其长期服药者),是保护肾脏免受药物伤害的重要防线。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