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或您的孩子是否出现过这样的状况:双腿突然出现大量红色皮疹,略微凸出皮面,按压不褪色,看起来像是密集的出血点?这很可能是过敏性紫癜。而当这种疾病不仅仅是皮肤问题,还累及到肾脏时,就发生了紫癜性肾炎——这是过敏性紫癜最需要警惕的内脏并发症。
什么是紫癜性肾炎?
紫癜性肾炎是一种由过敏性紫癜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其本质是一种系统性小血管炎,即全身微小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当这种炎症波及肾脏时,就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异常表现。
从皮肤到肾脏:疾病如何发展?
过敏性紫癜通常由一个“触发开关”启动,常见诱因包括:
感染:如链球菌、病毒(特别是感冒后)
药物或食物过敏
昆虫叮咬等
这些诱因激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一种名为IgA的抗体,后者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皮肤、关节、消化道和肾脏的小血管壁,引发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破裂出血。
识别肾脏受累的关键信号
典型的过敏性紫癜有四大特征:
皮肤紫癜:对称分布于双腿、臀部和肘部的出血性皮疹,是诊断的必要条件。
关节肿痛:多累及膝、踝等大关节。
腹痛:因消化道血管炎引起,可伴恶心、呕吐,甚至便血。
肾脏损害:约20%-60%的患者会在皮肤紫癜出现后数天至四周内发生肾脏受累。
肾脏受损的表现为:
血尿:可为肉眼可见的洗肉水样尿,但更多是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的血尿
蛋白尿:轻至中度,严重时可达肾病综合征水平(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度水肿)
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
诊断与评估:需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皮肤紫癜合并肾脏损害表现。关键检查包括:
尿常规:反复检查是否存在血尿和蛋白尿
尿蛋白定量:评估蛋白尿严重程度
肾功能检测:监测血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免疫学检查:血清IgA水平可能升高
肾穿刺活检:对于持续蛋白尿或肾功能下降的患者,肾穿刺是明确肾脏病变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最重要方法
治疗策略:分层管理,积极干预
治疗取决于肾脏损害的严重程度:
轻度病变:对于仅有孤立性血尿或微量蛋白尿的患者,主要采取支持治疗,包括休息、抗过敏、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等。
中度病变:对于持续性蛋白尿(>0.5-1.0克/天)的患者,通常需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降低蛋白尿。
重度病变:对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或病理改变严重的患者,需要积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环磷酰胺等)。
预后与长期管理
大多数儿童患者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特别是成人、起病时即有大量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者)可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因此,所有患者均应进行长期随访:
发病后前6个月每月复查尿常规和血压
6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至少2-3年
之后每年复查一次,重点关注血压、尿蛋白和肾功能
预防与日常管理
积极寻找和避免可能的过敏原
预防感染,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慎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紫癜性肾炎虽然起病隐匿,但通过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多数患者能够获得良好预后。关键在于重视皮肤紫癜背后的肾脏警报,进行科学有效的长期管理。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医学科普之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如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肾内科或儿科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