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病(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内形成无数个充满液体的囊肿。囊肿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增大,挤压破坏正常肾组织,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主要有两种类型: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最常见,占90%以上。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50%几率遗传。通常在30-50岁后出现症状。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罕见,婴儿期或儿童期即发病,常伴肝脏纤维化。
囊肿不断增大可引起:
腰部/腹部疼痛或压迫感:囊肿牵拉或出血、感染时加重。
高血压:肾组织缺血激活RAAS系统,常在早期出现。
血尿:囊肿破裂或结石引起。
尿路感染或肾结石:发生率**。
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可发展至尿毒症。
肾外表现:肝囊肿最常见,还可有颅内动脉瘤风险(需筛查)、心脏瓣膜异常等。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
肾脏超声:***筛查,可见双肾多发囊肿。
CT或MRI:更敏感,尤其对年轻患者或评估囊肿进展。
基因检测:可确诊并用于家族成员筛查。
目前无法**囊肿生长。治疗聚焦于:
控制并发症:
严格管理高血压:目标<130/80 mmHg,***ACEI/ARB。
治疗疼痛:非药物或药物,严重时考虑囊肿减压术。
积极处理感染/结石/血尿。
延缓肾功能下降:
托伐普坦(Tolvaptan):特定快速进展型成人ADPKD患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饮食调整:低盐、充足饮水(除非心衰等禁忌)。
监测与筛查:定期评估肾功能(血肌酐、eGFR)、血压、监测囊肿大小(MRI);筛查颅内动脉瘤(有家族史者)。
肾脏替代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时,透析或肾移植是有效手段。
虽然ADPKD最终可能进展至肾衰竭,但积极管理并发症、延缓进展及适时替代治疗,患者仍能获得良好生活质量。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上一篇:肾囊肿会自己消失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