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病理类型,尤其在成人中,它是导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首要原因。其特征是肾脏滤过膜(肾小球基底膜)因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增厚,就像一层精细的滤网被杂质堵塞,导致大量蛋白质漏出。
谁是高发人群?
膜性肾病尤其“青睐”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它可分为两类:
原发性膜性肾病:约占80%,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大部分与体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有关。
继发性膜性肾病: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感染(如乙肝)、药物、肿瘤等引起。
有哪些突出表现?
其典型表现为“三高一低”的肾病综合征: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值得注意的是,膜性肾病患者是静脉血栓的极高危人群,因为血液中大量蛋白质丢失导致高凝状态,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肾静脉甚至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如何诊断与治疗?
诊断的金标准是肾穿刺活检。同时,检测血抗PLA2R抗体有助于诊断、评估病情活动和预测复发。
治疗需分层进行:
基础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需进行。包括使用ACEI/ARB类药物降低尿蛋白、严格控制血压、利尿消肿、使用他汀降脂以及抗凝预防血栓。
免疫抑制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对于尿蛋白量大、肾功能有下降风险的患者,医生会评估后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方案。
该病病程迁延,易复发,需患者保持耐心,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长期管理。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上一篇:肾病综合征是什么?能**吗?
下一篇:肾病综合征,到底是不是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