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为何易并发血栓栓塞?如何预防?
谷谷
2025-03-10 08:25:13
0
卫书来

卫书来主治医师、临床专业、内科门诊主任

擅长专业

各种原发、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高血压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等...

专家简介

从事肾病内科工作20余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临床专业,专业擅长:各种原发、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高血...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的肾脏疾病。除了这些典型症状,患者还面临一个隐蔽却危险的并发症——血栓栓塞。据统计,10%~42%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血栓或栓塞,常见类型包括肾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为何这类患者更易“堵血管”?又该如何预防?本文将一一解答。

肾病综合征为何易并发血栓栓塞?如何预防?

一、肾病综合征患者为何易“堵血管”?

1、血小板功能亢进

患者的血小板不仅数量可能增多,功能也异常活跃。血清中的血栓素(TXA2)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升高,促使血小板更易聚集黏附,为血栓形成“推波助澜”。


2、凝血与抗凝系统失衡

凝血因子增加: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低蛋白血症)会刺激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其中包括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Ⅷ等大分子物质,它们如同“混凝土”般促进血液凝固。

抗凝因子减少: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S因分子量较小,易随尿液流失,导致凝血机制失去制衡,血栓风险骤增。


3、纤溶系统“失灵”

纤溶酶原是溶解血栓的关键,但其分子量小,易从尿中丢失。与此同时,抑制纤溶的物质(如PAI-1、α2巨球蛋白)浓度升高,导致血栓“易形成、难溶解”。


4、血液黏稠如“粥”

患者常伴水肿和高脂血症。利尿治疗可能引发血容量不足,加上高脂血症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缓,进一步增加血栓风险。


5、病理类型的影响

膜性肾病患者血栓发生率高达29%~60%,远超其他病理类型,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抗体激活凝血途径有关。


二、警惕这些“血栓信号”!

血栓形成时,身体可能发出以下警报:

下肢异常:单侧腿肿、皮肤发红或发紫、温度升高、浅静脉曲张,两腿围差>0.5cm需警惕。

肾静脉血栓:突发腰痛、血尿加重、尿量骤减。

肺栓塞:不明原因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甚至晕厥。

脑梗征兆:突发肢体麻木、言语不清、意识模糊。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通过D-二聚体检测、血管超声或CT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三、防“栓”于未然:科学预防是关键

1、高危人群早干预

抗凝治疗:膜性肾病或白蛋白极低(膜性肾病<28g/L,其他类型<20g/L)的患者,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需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定期筛查:高危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检查下肢静脉和肾静脉。

2、预防感染,减少诱因

感染会加剧炎症和凝血异常,患者需注意:

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接种流感、肺炎链球菌等疫苗(咨询医生后)。

3、动起来,别让血液“停滞”

轻症患者:鼓励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重症卧床者:每日做踝泵运动(脚尖上下勾压,如踩刹车),家属可协助按摩下肢。病情稳定后尽早下床活动。

4、管理原发病,定期复查

控制蛋白尿、纠正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是根本。定期监测尿蛋白、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栓风险隐匿而凶险,但通过科学管理、早期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栓塞发生。患者需与医生密切配合,既要重视症状监测,也要坚持规范治疗,为肾脏和血管健康筑起双重防线。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科普,具体诊疗请遵医嘱。抗凝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出血,切勿自行调整剂量!

关注更多
微信视频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

相关内容

膜性肾病——成人肾病综合征...
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病理类型,尤其在成人中,它是导致原发性肾病...
2025-08-28 18:07:14
肾病综合征是什么?能**吗...
当我们谈到肾病综合征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全身浮肿”。确实,...
2025-08-24 08:45:22
肾病患者的“餐桌智慧”——...
核心提示: 肾病饮食需个体化调整。核心原则:控盐、适量优质蛋白、根...
2025-07-20 08:55:12
肾脏:人体精密的“净化工厂...
肾脏,这对拳头大小、形如蚕豆的器官,默默位于我们腰部后方,承担着远...
2025-07-12 08:55:00
多囊肾病:肾脏里的“水泡”...
多囊肾病(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内形...
2025-07-03 13:55:52
慢性肾炎:沉默的肾脏警报
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肾脏肾小球(核心过滤单元)发生长期、...
2025-07-03 08: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