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发、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高血压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等...
从事肾病内科工作20余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临床专业,专业擅长:各种原发、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高血...
提起高尿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痛风发作时关节的红、肿、热、痛。然而,有一种看不见的损害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它瞄准的正是我们的肾脏——这就是“尿酸性肾病”,也称为“痛风性肾病”。高尿酸对肾脏的伤害是隐蔽且持续的,远比偶尔的关节痛更为致命。
尿酸是如何一步步损伤肾脏的?
肾脏是排泄尿酸的主要器官,当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血液中尿酸浓度持续升高,肾脏就会首当其冲。
直接损害:尿酸结晶的物理攻击
过饱和的尿酸会在肾脏的肾小管、集合管和肾间质中形成细小的针状尿酸结晶。这些结晶如同微小的“玻璃渣”,直接沉积在肾脏组织里,引发长期的化学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即肾脏形成疤痕),最终逐步走向肾功能衰竭。
间接堵塞:尿酸性肾结石
高尿酸不仅会在组织里沉积,还容易在尿液中原形析出。尿酸结石可以堵塞肾盂、输尿管,引起剧烈的肾绞痛、血尿和继发性泌尿系统感染。反复的梗阻和感染会严重破坏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加重代谢负担:与其他疾病“同流合污”
高尿酸血症很少单独存在,它常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问题结伴而行,共同构成“代谢综合征”。这些疾病会协同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肾小球硬化,从多个途径对肾脏造成复合性打击。
如何识别尿酸性肾病?
早期尿酸性肾病往往非常隐匿,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
夜尿增多:提示肾脏浓缩功能下降。
轻度蛋白尿和镜下血尿。
肾性高血压。
若出现肾结石,则可能有腰痛、血尿、尿痛等症状。
对于长期高尿酸、特别是已有痛风的患者,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肾脏B超及血尿酸检查是发现早期肾损伤的关键。
防治并重:如何保护肾脏?
多喝水,是成本***的“良药”
每日保证2000-3000毫升的饮水量(心肾功能正常者),充足的水分可以稀释尿液,促进尿酸排泄,有效防止结石形成。建议睡前也可适当饮水,以避免夜间尿液浓缩。
管住嘴,从源头上减少“库存”
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尤其是贝类和鱼籽)、火锅等极高嘌呤食物。
鼓励多吃:新鲜蔬菜、低果糖水果(如樱桃、草莓、蓝莓)、牛奶及奶制品。
坚决戒除:所有含酒精的饮料(特别是啤酒和白酒)以及含糖软饮和果汁,因为它们会显著升高尿酸。
迈开腿,控制体重是关键
肥胖是高尿酸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短时间内导致尿酸急剧升高反而诱发痛风。
规范用药,是控制病情的核心
切勿满足于“不痛就好”。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尿酸仍高于目标值(通常建议痛风患者降至360μmol/L以下,有痛风石或慢性肾病者需降至300μmol/L以下),就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启动降尿酸药物治疗。
抑制尿酸生成:常用别嘌醇、非布司他。
促进尿酸排泄:常用苯溴马隆(使用前需确认患者无大量肾结石或肾功能严重不全)。
降尿酸治疗初期,医生可能会预防性使用小剂量抗炎药,以防止血尿酸水平波动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患者需遵医嘱长期服药,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尿酸水平,切勿自行停药。
总之,高尿酸是一座漂浮的“冰山”,痛风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水下的巨大山体——对肾脏的损害——才是真正的隐患。唯有提高警惕,定期筛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才能有效管理高尿酸,保护好我们宝贵的肾脏。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