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多种常用药(如止痛药、抗生素、造影剂等)有潜在肾毒性。遵医嘱用药、不滥用、肾功能不全者主动告知医生是关键。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药三分毒”,肾脏作为主要的排泄器官,容易受到某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损害,称为“药物性肾损伤”。了解哪些药物可能伤肾,有助于我们更**地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常见药: 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许多感冒药、止痛药中含有)。
风险: 长期、大量服用或用于脱水、老年人、已有肾病者,可导致:
急性肾损伤(尤其影响肾脏血流)。
间质性肾炎(肾组织炎症)。
加重高血压、水肿。
建议: 避免长期大量服用;不用于退热或止痛时***;有肾病、心衰、脱水、老年人慎用或在医生严格指导下短期使用。
部分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肾毒性较大,尤其与利尿剂合用或用于肾功能不全者时。通常需严格监测血药浓度和肾功能。
万古霉素: 治疗严重感染时需监测血药浓度,避免肾毒性。
磺胺类: 可能引起结晶尿堵塞肾小管(多喝水可降低风险)或过敏反应导致间质性肾炎。
两性霉素B: 抗真菌药,肾毒性显著。
建议: 抗生素务必遵医嘱按剂量、疗程使用,切勿自行购买或滥用;用药期间多喝水(除非医嘱限制);告知医生肾脏情况。
造影剂(对比剂):
用途: CT增强扫描、血管造影等检查时使用。
风险: 可导致“造影剂肾病”,尤其在原有肾功能不全、脱水、糖尿病、心衰、高龄、大剂量使用时风险高。
建议: 检查前评估肾功能;高风险人群医生会采取预防措施(如充分水化、选择低渗或等渗造影剂、暂停某些药物);检查后多饮水促进排泄。
某些中药和“偏方”:
部分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朱砂莲等)及中成药,已被证实可导致不可逆的“马兜铃酸肾病”,甚至肾衰竭、尿毒症。
某些含重金属(如朱砂含汞、雄黄含砷)或不明成分的“偏方”、“保健品”风险极大。
建议: 不自行服用成分不明的中药或保健品;确需使用中药,务必到正规中医院,告知中医师自己的肾脏状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材。
其他:
质子泵抑制剂 (PPIs):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长期抑酸药),长期(>1年)高剂量使用可能与慢性肾病风险轻度增加相关,但关联性尚存争议。应避免无指征长期滥用。
利尿剂: 过量使用导致脱水可诱发肾损伤。
抗病毒药(如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 部分有肾毒性风险,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用药护肾守则:
告知病史: 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肾病、肾功能不全情况。
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医生处方用药,不自行增减剂量、停药或换药。
不滥用药物: 尤其是止痛药、抗生素、不明成分的保健品/偏方。
定期监测: 长期用药者(尤其上述高风险药物),遵医嘱定期检查肾功能和尿常规。
保持水化(遵医嘱): 除非有水肿、心衰等限水要求,用药期间(尤其抗生素、造影剂、磺胺药)适量多喝水有助于稀释药物、促进排泄。
关注身体信号: 用药期间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水肿、乏力、恶心等不适,及时就医。
药物是双刃剑,用对是良药,用错或滥用则可能伤身。提高警惕,科学用药,是保护肾脏的重要环节。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