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个“坚强”的器官,即便其功能已经损失50%以上,身体仍然可能不痛不痒,这也就造成很多肾病不易被患者察觉。其实,肾脏受损的表现藏在一些细节中,很容易被忽略。
肾脏出问题的几个表现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要警惕肾功能受损,有些症状在饮水后可能尤其严重。
尿液味道奇怪如果白天没有吃含有特殊味道的食物,但尿液却出现和以前不一样的气味,要警惕肾功能异常。
小便里有泡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李月介绍,肾脏病可有尿频、泡沫尿,常见于肾病的泡沫尿是指蛋白尿,往往绵密、黏稠、浑浊、气味重,可通过尿常规检查进行鉴别。
身体出现水肿肾脏负责水液代谢,肾不好时,体液平衡易出现异常,导致水肿,脸部、四肢出现浮肿,一按一个坑,并且不能马上恢复,尤其要当心。
夜尿持续增多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肾脏内科主治医师王炜介绍,正常成年人夜间排尿0~1次,尿量约为白天的1/3~1/2。排尿次数超过2次,或夜尿量超过500毫升,且连续多天,就要警惕。
血压升高人的心血管就像水循环系统,心脏像水泵,不断为全身输送血液;肾脏像人体排水口,稳定血压与内环境平衡。肾脏不好,喝的水排不出来,水分潴留囤积在血管内部,会导致血压升高。除了以上表现,皮肤瘙痒、贫血、头痛、乏力、记忆力下降、睡眠不佳、食欲不振、月经紊乱异常出血等,也可能是肾脏疾病引起的,需要警惕。
日常伤肾行为
01经常憋尿
有些人因工作忙而长时间憋尿,尿液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细菌,细菌会经输尿管逆行到肾,导致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这类感染一旦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此时,患者不仅会出现腰酸背痛、尿频、尿急等症状,还可能发展至急性尿毒症。
02饮水过少
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临床常见的肾结石、肾积水等都和长时间不喝水密切相关。充分喝水可稀释尿液,保护肾脏,有利于充分排出废物和毒素。
03暴食
现代人聚餐机会增多,我们应酬时常会吃下过量的“美味”,摄入的食物最终都会产生废物——尿酸和尿素氮等。这些废物大多经肾脏排出,饮食无度无疑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04过度喝饮料
过度摄取软饮料和运动饮料会间接损伤肾。人体内的酸碱度为7.2,这些饮料普遍为高度酸性,饮用后体内酸碱度会发生明显改变。肾脏是调节人体酸碱度的主要器官,长期过度摄取软饮料和运动饮料会给肾脏带来负担,增加肾脏损伤的概率。
05大量吃过于松软的面包
面包中有一种食品添加剂溴酸钾,它能赋予烤制食品所必需的面筋强度及弹性,吃起来口感松软,但过量食用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血液及肾脏。
06饮食偏咸
饮食偏咸,尤其是某些零食盐分过高,如炸薯片、方便面等,会让人不知不觉地摄入过量盐分,导致血压升高,肾脏的血液不能维持正常流量,从而诱发肾病。
07滥服伤肾中草药
近年来,临床不断发现,服用某些中草药(包括中成药)可引起肾功能损害。会“伤肾”的中草药有雷公藤、关木通、牵牛子、苍耳子、罂粟壳、生草乌、使君子、青木香、广防己等。其中,雷公藤导致的肾损害***,其次是关木通。关木通伤肾的原因,是含有肾毒性物质马兜铃酸。
08滥用镇痛类药物
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一些镇痛药物,如索米痛片、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容易引起肾损害。肾损害可表现为乏力、口干舌燥、食欲缺乏、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出现血尿和无菌性脓尿,并伴有关节痛等症状。有时会直接引起急性肾炎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综合征,严重时会导致肾衰竭而死亡。
09酒后喝浓茶
有人认为酒后喝浓茶能解酒,其实这非但无效,还会伤肾。茶叶中的茶碱可以较快地影响肾脏而发挥利尿作用,此时酒精尚未来得及再分解便从肾脏排出,使肾脏受到大量乙醇的刺激,从而损伤肾功能。
秋季养肾妙方
秋季是人体脏腑机能逐渐收敛、蓄养精气的黄金阶段。因此,如何利用中医的智慧来呵护肾脏,成为秋季养生的一大关键。中医强调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养阴护肾。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
1.合理饮食,滋阴润燥多吃黑色食物: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等富含营养,能滋养肾脏,适应秋季干燥。润燥养肺:多吃番茄、山楂、乌梅、萝卜、秋梨、蜂蜜、银耳、百合等食物,避免辛辣和烟酒,可间接养肾。适量补充蛋白质:适量摄入鱼、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但避免过量。减少盐分摄入:控制食盐用量,减轻肾脏负担。保持充足水分:每日饮水约2升,少量多次,促进肾脏排毒。
食疗**——山药薏米莲肉百合粥
材料:山药30克、薏米30克、莲肉(去心)15克、大枣3枚、小米50~100克、百合10g。做法:把小米、薏米、莲肉、大枣洗净加水煮粥,山药去皮切块,薏米等开锅后把山药和百合加进去煮熟食用。有补肺、健脾、补肾、养胃的作用。
2.生活习惯调整作息: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适当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增强体质。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