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肾内科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原本可以避免走向肾衰竭,却因为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而错过了***治疗时机。认清这些误区,是保护肾脏的***步。
误区一:腰酸腰痛就是肾不好
这是流传最广的误解。肾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早期肾病通常不会引起疼痛。只有当肾脏发生感染、结石或巨大囊肿压迫时,才可能引发腰痛。绝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是无声的。而常见的腰酸背痛,更多源于肌肉劳损、腰椎问题等。
真相: 依靠腰痛判断肾脏健康不靠谱,定期尿检和血检才是金标准。
误区二:不吃盐、不吃肉就能保护肾
严格的饮食控制是肾病治疗的重要一环,但需要科学***,而非极端化。
低盐≠无盐:完全不吃盐可能导致低钠血症,引起乏力、抽搐,甚至危险。目标是控制每日食盐量在5克以下。
低蛋白≠无蛋白:长期极端低蛋白饮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肌肉流失,反而加重病情。肾病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实施 “优质低蛋白饮食” ,即保证摄入的蛋白质质量高(如蛋、奶、瘦肉),且总量可控。
真相: 饮食管理需个体化,***在医生和临床营养师指导下进行。
误区三:偏方、保健品能“补肾”排毒
面对“补肾”市场的神奇宣传,很多患者趋之若鹜。然而,滥用成分不明的偏方、保健品是导致药物性肾损伤的常见原因。一些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等明确肾毒性成分,一些保健品则可能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真相: 肾脏不需要“排毒”,它本身就是排毒器官。***被证实有效的保肾措施是控制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规范用药。任何补品或偏方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误区四:肌酐正常,肾脏就*****
血肌酐正常确实是个好消息,但它并非*****的“保险单”。如前所述,由于肾脏强大的代偿功能,血肌酐通常在肾功能损失近一半时才会明显升高。
真相: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尿微量白蛋白(UACR) 是比血肌酐更灵敏的早期预警指标。必须结合两者综合判断。
误区五:得了肾病迟早要透析,治不治都一样
这是最致命、最令人惋惜的误区。绝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治疗的目标不是“**”,而是***限度地延缓进展。通过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蛋白尿,改善生活方式,很多患者可以终身避免进入尿毒症期,或极大地推迟透析时间,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真相: 积极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它能为你赢得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宝贵时间。
总结:科学护肾,请牢记这三点
1、信任检查,而非感觉:定期体检,关注尿常规、血肌酐、eGFR、尿微量白蛋白。
2、科学管理,拒绝极端:饮食用药均遵医嘱,不自行其是。
3、积极面对,永不放弃:早发现、早干预是延缓肾病进展最有效的途径。
避开这些常见误区,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才是对肾脏真正的爱护。
免责声明: 本文为医疗科普,旨在提供健康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诊疗请遵从主治医生指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