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
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其中肾内科临床30余年。多次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及多次参加全国糖尿病、肾病...
很多人认为,只要血糖控制得好,就不会得糖尿病肾病。事实真是这样吗?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即使血糖“看起来”控制得不错,仍然有可能发生糖尿病肾病。
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对肾脏造成的持续性损害。
它主要累及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临床可表现为:
蛋白尿(尿中泡沫增多、下肢浮肿)
肾功能下降(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就是糖尿病肾病。
很多患者可能合并其他肾病,如膜性肾病、IgA肾病,或因高血压、高尿酸等导致的继发性肾损伤。
因此,确诊需由肾内科医生综合判断。
为什么“血糖不错”还是中了招?
很多糖友像文中提到的李阿姨一样,平时只测空腹血糖,数值看起来挺理想,却忽略了两个关键点:
1. 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更重要
空腹血糖正常,不代表餐后血糖也控制得好;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如果只关注空腹血糖,很可能漏诊血糖波动大的情况。
2. 血糖波动比持续高血糖更伤肾
***研究表明,血糖剧烈波动对血管和肾脏的损伤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严重;
理想的血糖波动应满足:
***内***血糖差 ≤ 4.4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与餐前差值平均 ≤ 2.2 mmol/L
糖尿病到肾病,到底有多远?
1型糖尿病:通常在确诊5年后开始出现肾损伤;
2型糖尿病:更难预测,约7.2%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蛋白尿。
因此,2021年中国指南建议:
2型糖尿病患者一确诊就应筛查肾脏病变,之后每年至少筛查1次;
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者也应每年筛查。
筛查项目主要包括:
✅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 肾小球滤过率(eGFR)
防控糖尿病肾病,光控糖还不够!
糖尿病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血糖外,以下因素同样关键:
✅ 必须综合管理:
血压:控制在 ≤ 130/80 mmHg
血脂:总胆固醇 < 4.5 mmol/L,甘油三酯 < 1.7 mmol/L
体重:BMI < 24.0 kg/m²
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低糖饮食、规律运动、避免熬夜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潜伏高手”,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等出现浮肿或泡沫尿时,肾损伤往往已进入中期。
定期筛查、全面管理才是避免走向尿毒症的关键。
记住:控糖不能只看空腹血糖,更要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波动;护肾也不只是控糖,还要控压、调脂、减重、戒烟。
如果你或家人是糖尿病多年者,别忘了每年做一次肾脏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真正守护好你的肾。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