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
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其中肾内科临床30余年。多次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及多次参加全国糖尿病、肾病...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净化工厂”,每天默默过滤血液、排出废物。但肾脏很“低调”,早期损伤往往没有明显疼痛。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可能就是肾脏在“求救”,提示你需要关注肾脏健康并及时就医检查:
一、 尿液外观与习惯发生明显改变(最直观的信号)
泡沫尿增多且不易消散: 尿液中持续出现大量细小、绵密的泡沫(类似啤酒沫),静置几分钟后仍不消失。这通常是尿液中蛋白质(蛋白尿) 异常增多的表现,提示肾脏的滤过屏障(肾小球)可能受损,蛋白质这种“好东西”被漏了出去。
尿液颜色异常:
肉眼可见的红色、洗肉水样或浓茶色: 这常提示尿中有红细胞(血尿)。可能是肾脏本身的炎症(如肾炎)、结石、感染或肿瘤等问题导致血管破裂,红细胞混入了尿液。
尿液持续浑浊: 可能提示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或尿液中晶体、细胞成分异常增多。
排尿习惯显著变化:
夜尿次数明显增多: 正常人夜间(通常指入睡后)排尿0-1次。如果夜间需要起床排尿2次或更多,且尿量不少(排除睡前喝水过多),称为夜尿增多。这可能是肾脏浓缩尿液的功能下降(如慢性肾病)的表现。
尿量异常: 无论是尿量显著减少(排除出汗多、喝水少的情况)还是异常增多(尤其是伴随口渴多饮),都可能是肾脏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功能出现障碍的信号。
二、 身体出现原因不明的“肿”(水肿)
部位: 最常见于眼睑(尤其是晨起时) 和双脚踝、小腿。严重时可发展到全身(如面部、双手、腹部)。
特点: 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凹陷,且回弹较慢(凹陷性水肿)。
原因: 肾脏受损时,排出水分和钠盐的能力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在体内组织间隙;同时,大量蛋白尿造成血液中蛋白过低,血管内的水分更容易渗到组织里,形成水肿。这是肾病常见的体征。
三、 持续且难以缓解的疲惫无力
感觉精力不足、容易疲劳、即使休息后也难以恢复,做以前轻松胜任的事情也觉得力不从心。
原因: 肾脏功能下降会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如肌酐、尿素氮)蓄积,产生“毒素”效应;同时,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易导致肾性贫血,身体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引发持续的疲劳感。这种疲劳感往往与活动量不成正比。
四、 血压异常升高(尤其年轻或控制不佳者)
肾脏在调节血压中扮演关键角色。肾实质病变或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性高血压。
警示点: 年轻人新发现高血压;或原本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变得难以控制,需要警惕肾脏问题可能是背后原因或结果。
五、 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甚至呕吐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胃口变差,对食物兴趣降低。随着肾功能下降,可能出现恶心,尤其在早晨,甚至呕吐。
原因: 体内蓄积的代谢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肾病患者常伴发的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也会影响消化功能。
六、 皮肤异常瘙痒
全身性或局部皮肤出现顽固性瘙痒,尤其在干燥季节或晚间加重,且常规皮肤科治疗(如保湿、抗过敏药)效果不佳。
原因: 肾功能下降导致体内磷元素排泄减少(高磷血症),以及一些尿毒症毒素的蓄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
何时需要立即就医检查?
出现上述任何一项或多项症状,尤其是持续存在或进行性加重时。
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但属于肾病高风险人群: 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肾病家族史;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肾脏的药物(需遵医嘱);年龄较大(65岁以上)。
该做哪些检查?
医生通常会根据情况建议以下基础且重要的检查:
尿液检查:
尿常规: 初步筛查尿液中是否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异常。
尿蛋白/肌酐比值(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更精确地评估蛋白尿的严重程度。
血液检查:
肾功能检查: 主要看血清肌酐(S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eGFR是评估肾脏整体滤过功能(肾功能)最核心的指标,数值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
电解质等: 了解是否有钾、钠、钙、磷等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肾脏超声: 无创检查,观察肾脏大小、结构、形态有无异常(如萎缩、囊肿、结石、积水等)。
关键提醒:
沉默的杀手: 肾病早期症状隐匿,甚至完全没有症状。定期体检(尤其尿检和肾功能)是及早发现的关键。
别自行诊断: 出现上述症状不一定都是肾病,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肾内科或相关科室就诊,由专业医生判断。
早发现,早干预: 对于慢性肾脏病,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控制血压、血糖、蛋白尿、生活方式调整等)可以显著延缓疾病进展,保护残余肾功能,极大改善生活质量和长期结局。
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进行简单的尿液和血液检查,是守护肾脏健康、避免其走向不可逆损伤的关键一步!
重要提示: 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公众认知。文章内容基于当前医学共识,但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每个人的情况具有个体差异性。
上一篇:肾病常见类型与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