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各种常见病及难治性疾病有丰富临床经验,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
洛阳济仁肾病医院创始人,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四代中医传承人,师承于河南省中医肾病专家、河南名老中医刘继高教授,继承...
在慢性肾病的大家族里,有一种疾病格外“青睐”中青年人群,它起病隐匿,却可能悄然侵蚀肾功能,这就是IgA肾病——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很多人直到体检发现尿蛋白或血肌酐升高,才***次听说这个名字。它既不像糖尿病肾病那样有明确的“上游疾病”,也不像某些肾病来势汹汹。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位“沉默杀手”的面纱。
什么是IgA肾病?
IgA肾病,顾名思义,是一种与免疫球蛋白A(IgA) 相关的肾脏疾病。
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本应守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IgA抗体,由于某种原因形成了异常的免疫复合物,并随着血液循环沉积在了肾脏的肾小球里。这些沉积物会引发肾脏内部异常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网受损,久而久之,肾脏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临床主要表现为:
血尿:尤其是在感冒、扁桃体发炎等感染后一两天内出现的肉眼可见的“洗肉水色”尿,或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的镜下血尿。
蛋白尿: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且久久不散。
高血压:很多患者***确诊时就已伴有血压升高。
肾功能不全:严重时可出现血肌酐升高,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为什么会得IgA肾病?
IgA肾病的确切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但它并非遗传病,而是一种自身免疫异常主导的复杂疾病。目前认为它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这是核心环节。机体对黏膜感染(如感冒、肠炎)产生了过度的免疫反应,生成了异常的IgA抗体。
遗传易感性:虽不直接遗传,但部分人群可能携带易感基因,使得他们在遭遇外界刺激时更容易发病。
黏膜感染:感冒、扁桃体炎、胃肠道感染等是常见的诱因,常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
环境因素:可能也参与其中。
从确诊到管理:如何与IgA肾病共存?
1. 诊断是“金”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尿、蛋白尿,特别是感染后加重的,肾内科医生会高度怀疑IgA肾病。但确诊的“金标准”是肾穿刺活检。通过取出极少量的肾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直接看到IgA的沉积,从而明确诊断、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这是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2. 治疗是“马拉松”,目标不是**而是控制
由于病因不清,IgA肾病目前还无法彻底**。治疗的目标是:
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速度
减少尿蛋白(建议控制在<0.5g/天)
控制血压(目标通常≤130/80mmHg)
避免进入尿毒症阶段
日常生活的“护肾清单”
与IgA肾病长期共存,生活管理至关重要:
防感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反复发作扁桃体炎者可咨询耳鼻喉科医生评估是否切除。
管住嘴:清淡饮食,严格限盐,避免过度高蛋白饮食。
监测血压: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
定期复查:严格遵守医嘱,定期复查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和血压,这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避免肾损伤药物: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某些抗生素和中草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