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各种常见病及难治性疾病有丰富临床经验,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
洛阳济仁肾病医院创始人,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四代中医传承人,师承于河南省中医肾病专家、河南名老中医刘继高教授,继承...
肾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它没有痛觉神经,即使受伤也不会直接“喊疼”。但它会通过一个关键指标向我们默默发出“报警”信号——那就是肌酐。当体检报告上显示肌酐指标升高时,千万不能抱有“等有时间再检查”的想法。肾脏健康刻不容缓,必须立即重视!
肌酐升高警示肾功能受损
血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主要依赖肾脏排泄。健康肾脏能有效调节,将血肌酐维持在正常水平。然而,当肾功能受损,排泄能力下降,血肌酐就会在血液中累积升高。
正常人拥有两个肾脏,包含约200万-240万个肾小球(肾脏的基本过滤单位)。日常工作中,大约只有80多万个肾小球处于活跃状态,其余作为“替补”。医学研究表明,只要保证有约80万个功能正常的肾小球,血肌酐水平就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因此,即使捐献一个肾脏,只要剩余肾脏功能完好,血肌酐通常也不会升高。当血肌酐检测值升高时,往往意味着有大量肾小球已经发生了硬化或损坏,肾功能已遭受了比较显著的损害。此时,肾脏的病情通常已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
揪出肌酐升高的“元凶”
血肌酐升高是肾功能受损的结果,而非病因本身。要有效控制肌酐水平,阻止其进一步上升,甚至争取使其下降,关键在于找到并解决导致肌酐升高的根本原因。若忽视或延误治疗,病情可能持续恶化,最终发展为晚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肌酐升高的常见原因包括:
身体缺水: 发热、大量出汗、饮水不足或处于多尿期导致身体失水、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可引起肌酐升高。
过度劳累: 长期身体疲劳、休息不足、生活不规律,可能导致血肌酐在一定范围内升高。
剧烈运动: 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剧烈运动,肌肉分解代谢加速,可导致血肌酐一过性(暂时性)升高。
高蛋白饮食(尤其大量肉类): 饮食习惯显著影响肌酐水平。摄入大量肉类等高蛋白食物,尤其是体检前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增加肌酐产生,导致血肌酐升高。
高血压控制不佳: 高血压患者若血压长期不稳定或控制不良,会持续损害肾脏血管和肾小球,导致肌酐偏高。
各类感染: 对于已有肾功能不全的人,发生感染(如感冒、肺炎、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时,常会在短期内诱发肌酐明显升高。
长期尿液异常: 持续存在血尿、蛋白尿(尿液泡沫多且不易消散)的人群,肾功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下降,伴随肌酐逐步升高。
肾脏疾病本身或肾毒性药物: 肾病患者病情复发或活动期会导致肌酐升高。此外,在未知情或不慎情况下服用了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某些止痛药、抗生素、偏方等),可能导致肌酐急剧升高,甚至造成不可逆的肾损伤。
守护肾脏,预防肌酐升高
积极预防是避免肌酐异常升高、保护肾脏健康的关键。日常生活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均衡膳食,减少高蛋白: 调整饮食习惯,减少红肉等动物性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比例。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益肾脏健康。避免长期暴饮暴食,保持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建议普通成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8-1.0克左右。
适度运动,管理体重: 坚持规律、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有助于增强体质、控制血压血糖。但应避免突然进行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剧烈运动,以防引起肌酐一过性升高。同时,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BMI 18.5-23.9 kg/m²),减轻肥胖对肾脏的额外负担。
关注尿液变化: 尿液是反映肾脏健康的“窗口”。养成观察尿液的习惯,如发现尿量显著减少、尿液颜色持续深黄(排除喝水少和食物色素影响)、尿中泡沫明显增多且长时间不消散等异常情况,往往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应及时就医检查(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等)。
避免过劳,管理压力: 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避免长期身体透支和精神高压状态,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勤洗手,预防各类感染,特别是已有肾脏问题的人群。
定期体检,及时就医: 最为关键的是,一旦体检发现血肌酐水平升高,务必高度重视,及时前往肾内科就诊。 医生会通过尿常规、肾功能(包括胱抑素C等更敏感指标)、肾脏超声、甚至必要时肾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降低尿蛋白、治疗感染、停用肾毒性药物等),是阻止肾功能恶化、保护残余肾功能的根本途径。
肌酐,这个看似普通的体检指标,实则是肾脏健康的重要“晴雨表”。 它无声地提示着我们肾脏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的存在。通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密切关注身体信号,并在发现异常时果断采取行动,我们才能有效守护肾脏健康,远离严重肾病的威胁。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